战国末期惠州股票配资,六国面临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。当时,秦军在信陵君的压力下被迫撤退到函谷关,几年的时间里,秦国内部也陷入了许多困境。然而,六国并没有利用这一良机,未能一举翻盘。
公元前243年,秦国发生了严重的蝗灾,蝗虫成群飞舞,遮蔽了天空,带来极大的灾难。紧接着,瘟疫蔓延,导致大量民众死亡。这一系列灾难使得秦国陷入了深深的困境。
两年后,即公元前241年,赵国的老将庞暖领导着五国联军,联合攻打秦国。赵国成功打入秦国的腹地,攻至“蕞”地(即今陕西临潼北),这座城池几乎落入赵国之手。然而,由于未能成功破城,庞暖的联军转而攻打与秦国结盟的齐国,成功占领了海港城市饶安(今河北盐山西南)。这一胜利为赵国打开了出海口,成为新的合纵联盟的领袖。
展开剩余79%公元前240年,彗星出现在东南方,象征着西方有将领死亡,结果秦国名将蒙骜在战争中去世,六国为之庆祝,认为是天意的反映。
公元前239年,秦国发生了严重的叛乱。秦王弟成矫在对赵国上党郡发起进攻时背叛秦国,最后投降赵国。成矫的叛变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,比前一年的郑安平投降更为严重,直接损害了秦国的国际威望。秦国严厉惩处叛国军吏,将他们全部处决,家人被流放至临洮。即使如此,秦国并未放弃继续攻击赵国的努力,但其将军壁也未能抵挡住庞暖的反击,最终秦军全军覆没,屯留和蒲鷎的秦军叛逃投降赵国。
这一连串胜利提升了赵国的声望,魏国甚至将与邯郸接壤的重镇邺城和安阳赠送给赵国,以此来拉拢赵国,表明支持赵国抵抗秦国的决心。然而,秦国并没有就此彻底崩溃,依然发生了灾难性的连锁反应,大量百姓逃离关中,寻求生存。
公元前238年,秦国再次发生寒冻灾害,许多人死于寒冷。同年,秦王嬴政已满二十一岁,举行了加冠礼,象征着他的成年并开始承担更大的政治责任。不久,秦国权倾朝野的外戚首领长信侯嫪毐发动了叛乱,企图掌控政权。嫪毐在秦国内外掌握巨大势力,然而嬴政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,巧妙利用赵、楚两派外戚之间的矛盾,在联合楚系外戚的帮助下,轻松平息了嫪毐的叛乱。最终,嫪毐被处以车裂之刑,三族被满门抄斩。
尽管秦国面临如此多的灾难与内乱,却没有受到致命打击。这与秦国强大的农业基础和动员能力密切相关。特别是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的出现,给了秦国弥补内乱的机会。郑国原本是韩国派遣的间谍,目的是让秦国投入大量资源修建水利工程,延缓秦国的军事扩张。然而,秦王嬴政决定放任郑国完成这一工程,并且以极大的宽容让他继续负责这个项目,甚至将这条渠命名为“郑国渠”。
郑国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秦国的灌溉问题,还让秦国获得了巨大的农业增产。这一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实施,展示了秦国在科技、工程和管理方面的先进水平。郑国渠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,确保了秦国在长时间内能够维持强大的军队和经济实力。
公元前237年,秦国的内乱逐渐平息,嬴政罢免了秦相吕不韦,重新整顿了朝政,消除了贵族与客卿派之间的纷争。与此同时,六国未能抓住此时的机会继续进攻秦国,导致秦国在风雨飘摇中重新恢复了力量,逐步准备好重新崛起。
可笑的是,赵悼襄王竟然亲自前往咸阳与秦王嬴政会面,声称两国永不交兵。尽管嬴政心中清楚赵国并非真正的盟友,但为了迷惑赵国,他巧妙地展示出一副假意和平的面孔。赵悼襄王对嬴政的“友好”表示大力赞同,甚至还派遣庞煖、李牧率军进攻燕国,却在进攻过程中被秦国迅速反击,导致赵国的重镇邺城陷落,赵国的军事重地丧失殆尽。
赵悼襄王的死亡和赵国的败局成为历史的转折点。赵国的局势恶化,赵幽缪王即位后彻底丧失了控制力,赵国的衰败也几乎成了定局。在此时,秦国趁机出兵,再度对赵国展开攻击,直逼赵国的边界,历史的车轮在这一时刻再次滚滚向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